生日

直到昨天,我猛地一看手机屏幕的日期才知道快到生日这一天了。20 之后每过一年都没有真实感,心境总是反复,一方面已经感受不到年龄的增长带来的喜悦,同时一种似有似无的年龄焦虑也还在自己的周围盘旋着。这些都是我在潜意识中不想要面对的内容。

不过也如往年一样,自己的生日只有各种被迫提供了身份证信息的企业公司发来对应的生日祝福,自知这种骚扰性质的来自机器的短信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还有人(东西)记得自己的证明,一毛钱的短信就能表现出这种态度:“哈,有人还记得你哦!”

在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中对沉默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短信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人文关怀。但轻易把生日和是否有人记得自己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傲慢与自我意识过剩。总是认为有人会记得你这个人的同时记得你的生日,与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不劳而获、从天而降、破门而入的爱情并无二致。可正如向往爱情一样,人这种东西即使说着不需要爱情的话,内心还是默默向往着爱情,自我欺骗和自我催眠是有用的,可这种有用是表面的,到了孤独寂寞的边缘所有潜在的东西都会被诱发出来,逼迫你承认。不想承认只是还没有到边缘和绝境罢了。

从功利角度出发,年岁的增加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实质性的东西,而对于年岁敏感到极点的社会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好的消息。我依旧还是那个天真的家伙,想当然的家伙。我小时候并不如别人那样意识到死亡的存在,继而哭泣需要大人解释和安慰。相反,小时候我总是摆出一种自以为是大人的模样,早熟过,于是从来都没有再长大过。自以为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成熟恰恰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当然,现在自己这副懒得证明自己是否成熟也并非是成熟的表现。人的成熟是在无主观意识判断自己是否成熟的状态下,在需要做出重要判断之时做出最合理的选项时才能展现出来的。像是薛定谔的猫,只要你观察自己是否是成熟的,你自然就是不成熟的,不要心存侥幸。

今天要怎么过,明天要怎么过,这种事情一旦开始想象就会停不住,在想象的世界里是可以无限制地遨游的。在现实中受约束的躯体、思想与所谓的灵魂,在放空与想象中总可以得出暂时性的解放。但可恶在于,正如同睡觉时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在清醒时候的想象和放空容易陷入到另一种欲望放纵的领域中。假如后续打算反思这种放纵,就将会遭到反噬——把所有的不如意、不顺心都自动归咎到某个特定的理由中。好比现在的某些自以为掌握一些社会新概念的人一个不顺心就把问题甩到资本、原生家庭、阶级固化等等硬理由上。不是说完全错误,但自问这是完全正确吗?年岁增长伴随很多新的想法,生日这件事怎么过的问题反倒是懒得去想了,或许还比不上小时候一个蛋糕的实在(所谓的无知的快乐)。

人的渺小恐怕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想象和反思的过程中愈加具现。在经历了童年时的长大后就会变厉害的愚昧幻想后,人很难真的接受年岁的增长自己依旧是渺小的事实。如果反问自己即使渺小又如何,也会变得自我安慰起来,知道这样是合理的,但并不能真的说服自己。是的,年岁的增长只会带来固执与傲慢,根深蒂固的某种确信来让自己还能选择活着。

但我确实庆幸自己还活着。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11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23572024-01-22

好久没更新了唔。

Hu3rror🦊OP2024-01-22

@2357: Firefish 消解了表达欲,Obsidian 消解了记录欲。

博客的定位现在非常尴尬,每次我想要更新总觉得似乎没有必要写成文章。

23572023-04-16

猜想此时评论博主生日大概已过,迟祝快乐。
我算是新读者,偶然在查询 Clash 时来到这个站,浏览之余顺手加进了收藏夹。
周末无事,便翻出来读一读其他文章。

不知道是否有和我相似的互联网使用者,在热闹的话题下反而极少留言讨论,在门可罗雀的地方,却又想要留下些什么。
大概源自于我也是偶尔借助文字会抒发情绪的 Bloger,倘若自己的表达在网络上被看到甚至产生一些作用,总归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回到主题,可能是受口罩影响下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2020年后)自身一个明确的变化就是物欲变低,
伴随着物欲降低,对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兴趣也开始变低。
我原本以为这样会让自己可以专注于感兴趣的领域,或是投身于新的关系中(近两年成立新家庭并养育子女),
然而却又很难复现当年对凡事所有的热情,有朋友打趣道这是成熟内敛的开始,我自认为不是。

如果去归结外部原因,不知道算不算是毕业后到现在,依然未能达到某种世俗成就的一种落差,这种落差又总会在某些时候突然跑出来搅扰。
若归结内部原因,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不得不承认个体的局限,这种局限涵盖能力与认知。
宽慰一点想,自己或许并非个例。甚至相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运气稍好,但这种高低不成的不如意,总心有不甘。

巧和是前不久也开始庆幸自己活着,
起因是家中喜事,大醉了一场,醒来发现眉角磕破,流了不少血,
不禁后怕,如果不是家人及时发现悉心照料,后果难料。

而立之后的每次生日,都像是一轮新责任的确权,
活着成了一天堆着一天,一个问题堆叠一个问题,一个责任附加另一个责任。
但写着写着,似乎又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评论此时初夏已至,万物长势凶猛,
不由感叹互联网让素昧平生的我们,
有了知晓别人的可能。

再祝好。

Hu3rror🦊OP2023-04-16

@2357: 你好呀,感谢留言~

”分享 -> 被认同 -> 喜悦“这路径中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很难逃得过,这并非受限于时代。这也让我想起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开黑玩 Dota 这件事,当自己的水平远超朋友时,自己精彩的理解思路和细腻操作如果不主动分享那就不会被发现。这似乎也和在独立博客中撰文一样,分享出来别人看不懂没有反馈,总是有挫败感的,但是倘若有回应,正如你所言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些声音总是在强调接受自己的平凡、和自己和解的重要性,但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或者说这是不完整的。因为人有欲望,人不可能真的去接受自己的平凡,但我认为人是可以永远在尝试接受自己的平凡这条路上行进。打个比方,现在社会主流的“上岸”思维,似乎上岸后人生就圆满了,可这让人生似乎就只有两个点,起点和终点。可人真到那个时候往往才发现所谓的圆满是臆想和幻觉。像罗翔所说的,法律总是在追逐正义这条路上行进,而不是正义的本身。对待自己的平凡大概也是这样一回事。我们还活着这件事是美好的,若能发现活着的这个状态和接受自己是平凡的这条路是殊途同归,那到了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事物后,想必所有热情都能义无反顾地迸发出来。

写着写着好像已然不知所云了,没有太多的语言组织,我的回复相比起你用心的评论显得笨拙。

也感谢你的祝福:)

23572023-04-17

@Hu3rror🦊: 有回应就是有效沟通的开始,因为我们没有在特定的主题上沟通,回复自然就显得琐碎不具体,这也是很正常的。

评论时说到与自己和解,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被某种情绪困扰(简单总结就是自己被动带入与身边人的对比)。在写回复的过程里,想到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正是自己的症结所在,有点释然。

(接下来我就想了一个话题,互联网中的表达与接受)

我想这也是互联网表达中难以避免的情况:即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不对等(可能是信息不对等,可能是认知不对等,甚至是情绪不对等),加上中文语境在语义的准确度上有些模糊,以及大家对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解,表达与接受之间难免存在损耗。
这可能也是无解的,我尝试的方法是作为表达者尽量做到表达准确,作为接受者,尽量做到善意理解。至少这不会让场面失控。

比如上岸这个词,这可能是某些已经完成既定目标(考研考公)的人士,回忆自己过往付出时的一种戏谑表达。我对这个词的态度偏中性,但自己基本不用。一个原因可能是你所说,这样的表达太过武断得将生活分割成了终点和起点的样子,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作为一个没有这类既定目标的人,当看到这种表达时会不自觉陷入一种「我没上岸,难得我所在的就是苦海嘛?」的另一种自嘲。

这又回到了互联网的表达上,大段的语句表达尚且无法顾及所有人的感受,而何况这只是一个词语。我们也只好哲学一点来看:存在即合理。

自己以前很困扰这种情况,更多的是选择一种逃避的做法,就是只进行自我表达(比如写日记,鲜少发文,或者对相左的回应沉默)。这可能有点极端了。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只是自己想多了,人际关系是会带来烦恼,但并不意味着远离就会减少烦恼。这种选择更可惜的情况是,一些想法如果经过摩擦反而会产生神奇的变化,而因为这种逃避,这种变化的可能就被错过了。(当然,我现在已经在尝试新的改变,不然也不会在这里写长评论了。

哈哈哈,一下子又写了这么多,可能是我长久以来太羞怯于表达,于是有了机会就会说上一通吧。

最后再点一下「上岸」,人生可能有时候就像游戏一样吧。在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玩魔兽世界,好不容易挨到了满级,兴冲冲去跟带自己玩的大哥哥问,我满级了,然后呢?大哥哥抽了口烟,意味深长得说道:满级,才是这个游戏的开始。

Hu3rror🦊OP2023-04-17

@2357: 表达者为什么要表达,接受者为什么要接受。这两个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因为你我都是有博客,想必都能在表达是为了什么上有自己的想法。但接受者为什么要接受,为什么要理解,这个关系到“凭什么”的事,很遗憾,我尚未想明白。在互联网上尝试寻觅类似的说法和答案都容易陷入到诸如视频 UP 主先硬货吸粉再广告变现的资本圈套中,而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谈到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是充满革命气息的,但黑格尔的本意是包含着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你认为上岸这个词是偏中性的,但用存在即合理来给这个词 (以及更多的其他表达) 来圆场我认为是并不合适的。或许只是找不到或没遇到更合适的描述方式,也许我们应该更革命一点?

我现在的绝大多数文字都存放在自己的 Obsidian 的笔记库里,疲于汲取与整理,公开表达这件事更多是即兴行为,反正 GitHub + Netlify 静态博客的方案不花一分钱 XD。但你是正确的,还是需要尝试改变。

23572023-04-17

@Hu3rror🦊: 纠正一下我在上文中的描述,用接收者来代替接受者更合适些。
接受者这个词似乎强调了一种肯定,它应该算作接收者的子集。

关于表达与接受,形象点的类比是表演者与观众,(当然,这个类比并不准确,只是借来辅助说明问题。)

互联网中,一部分表达者希望表达被接受,这会帮助实现其目的(也许是卖货,也许只是寻找同类)。
这部分表达者像是小剧场中的演员,需要现场观众的回应与互动。

也一定会存在一部分表达者,他们其实并不在乎接收者的态度,他们或许专注于表达本身,甚至还会故意引起接收者不满,以达到其他目的。这部分表达者有点像一些倾向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家,或是故意搅浑水看热闹的人。

人类是如此复杂,表达的目的如此多样。

而对接收者来说,通常情况是,接收者接收了表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中一部分接收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了回头客,粉丝。也会有接收者变成了宿敌,黑粉,但更多的还是路人。

接收者凭什么要接受,我想这个问题就像表达者为何表达一样充满多解性。
究其根本,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基于自身目的的选择。(阿德勒影响我之深…)

Hu3rror🦊OP2023-04-18

@2357: 明白了,确实如你所说的那样,你的纠正也让我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了新的概念。我对阿德勒的印象只有那本被讨厌的勇气,过几天有空看看他的其他作品

Omnipal2023-01-20

好久没来看博主的文章,前两天突然想起这个站点,就回来看看。
知道牙慧已经好几年了,应该是在19年疫情之前吧,时间真快啊,已经忘记最初是因为什么进站,大概是在网上胡乱搜索关于输入法的内容,进到这里。
站名很有意思,我记得博主还写了说明,取一点拾人牙慧的意思。
除了看一些软件相关的文章,我还阅读了博主的个人感想和体悟,大多都看了,印象最深的还是较近的几篇,《我是处男》,《我的爱情观》,《我的乐观与悲观》,以及这次才看到的《生日》,并非因为猎奇,而是从文章里,看到了一部分自己,不仅仅是观点,经历,还有思考时向自我内心探究的方式,我感觉到,这些文字里都带有那个终极的疑问:我究竟是谁,以及,一丝丝的无力感。
抱歉,上面这些只是我的主观感受,或者说臆测,一个陌生人这样说话,可能很冒犯,在此为我的不礼貌向你致歉。
记得早先还不是这个界面布局,联系方式是Telegram和一串跳转的邮箱链接,我是一个普通的互联网使用者,基本不会使用科学上网,对一些软件或代码的使用方式也不是很了解,现在有留言板可以写,所以多罗嗦了几句。
快过年了,祝博主你新年快乐,健康平安。
ps:我也很喜欢《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和这张OST。

Hu3rror🦊OP2023-01-20

@Omnipal: Hi,也先祝你新年快乐,一切顺心顺利。我很高兴收到评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评论了,更不用说是长评论了。其实根本谈不上冒犯之词,面对认真的人,我已经不会产生任何恶意揣测的心思,这也是我从以往的轻视他人的评论到现在特意加入评论系统的原因。因此,无需任何致歉。

谈起那几篇文章,我重读过去的胡思乱想后,不得不感觉自己的陌生。人确实是在变化的,此时此刻总认为自己的所谓三观已经定型了,无疑是一种傲慢与无知。近些日子看了一些短视频的片段,肥皂剧中常有的诸如富豪多年后成功寻亲的桥段,确实很烂俗,但仔细思索,还是那个我是谁、我究竟从何处而来,又将往何处的疑问。也让我不禁想起三岛由纪夫的一篇散文《青春的倦怠》,我惊讶于这篇文章里的那种透彻,文章中提及到的身体的锻炼和肉体的强健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我也从中认识到自己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去在某一个领域中追逐那心流和专注,此时此刻的我的认知中,这种追逐是一种有效的解药。

btw,正因为是普通的互联网使用者,才更应该去接触真正的互联网。

Omnipal2023-01-20

@Hu3rror🦊: 谢谢你的祝福。人是不断变化的,非常赞同,我们在有了新的经历或认知后,会不断地加固或延伸自己的观点,我想这不是对既往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种生长的状态,除非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完全死去了,才会停滞下来。
也感谢推荐,刚才阅读了《青春的倦怠》,确实是直击要点,回想自己过去蹉跎了很久,还是读书太少了,如果早些看到,也许那些疑惑不会纠缠那么久,而今从走过的各种弯路上,我也体会到了相似的东西,就像你说的,“追逐是一种有效的解药”,看过文章后,更清晰地理解曾经遇到的问题。当然,现在也不算晚,哈哈,鸡汤一点地说,努力的最早时间就是现在。很高兴从你的回复中看到了和以往文章不一样的状态,我希望自己也能真正做到。
好的,其实一直都有在尝试接触真正的互联网,之前确实不得门径,也许是因为从内在动力上,没有真正想去做这件事,而实际上,只要想做,就一定会有办法,在改变心态后,道路似乎也清晰起来了,我会继续多多去了解互联网的。

Powered by Waline v2.15.8